+86-010-63363136

新闻·中心

NEWS
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限电、环保和博弈:突围中的大转型

这篇文章来和大家具体谈谈限电的事儿以及它对我们环保行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01大限电背后的深层原因


       全国多省大面积高强度的限电,把锅扣在环保的头上,好像也说的通,毕竟因为环保一些做法激进的地方政府搞一刀切,停电停产的事儿,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最近因为碳中和,有些地方政府又出现了操之过急的现象,大关大停,对此人民 日报还特意发文痛斥了一番,专家们也纷纷站出来对某些地方政府这种矫枉过正的行事方式做了炮轰式的指导。

       刚刚被批评教育过,难道地方政府的记性就这么不好?

       这事儿深究下去,逻辑上多少有些站不住脚了。

       既然单纯的把锅扣在国内搞环保这事上支撑力有点弱,那我们就再把视野拉大点,看看国际背景。

       简单粗暴的来说,国内突然大面积限电的国际背景是这样的:

       欧美一边享用着中国制造所带来的质优价廉的产品,一边明里暗里骂娘挤兑我们。

       新冠疫情导致国外多个制造大国产能大幅萎缩,中国制造又成了救世主,外贸爆单,但华尔街那帮狼崽子早已嗅到了这其中发财的门路,把各种原材料价格推到了很恐怖的高位。

       (华尔街的画外音:看把你能的,就你能造是吧,那就高价进料吧)

       如果用打麻将里的术语,这叫截胡。

       这局面甚是尴尬,明明很多订单,但这局只要扎进入,就明摆着是白忙活一场,搞不好,还是赔本买卖。

       看似爆单的场面,其本质上并非需求出现了增加了,而是国外的产能短暂的休克,导致流量一时间涌进了国内。

       这其中的危险,还不仅仅在于各种原材料价格的暴涨所造成的利润空间的下降,更在于这种需求的不可持续性,若着急慌忙的为此大扩产能,那潮水退后,势必一地鸡毛。

       这在战略上,颇有种诱敌深入的感觉。这对我们来讲的确很危险,若孤军深入,很容易被包饺子,一锅端。

       当然,我们没必要也无从搞清楚这是否是对方的阴谋。

       不过,管他阴谋阳谋,我们要做的是先让让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把戏,我们自然晓得谨慎应对。

       那我们怎么办?

       两个字:停电。

       别问是什么原因,问,,就是深入推进环保和碳中和的工作。这在国际政治上没毛病。

       但有一说一,这波操作,虽然展现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之强悍,但的确给制造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说停就停,甚至没有留下缓冲的时间,这其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只有做过制造的老铁们才能深刻体会。

       毫不夸张的说,很多企业甚至会因此关门。

       很多朋友很困惑,这么大的代价,我们能换来什么?

       首先是安全,从国家的角度而言,避免盲目扩产能,盲目做大,坚守高质量发展。

       我相信这是最核心的。

       如果这次停电限产还能带来更多的收获,比如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结算体系和出口货品的议价能力等等。

       那这就是一场漂亮的防守反击战。


02一个强烈的信号


       一个加速涌来的时代大势谈完这次限电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再回到环保行业上来,看看这次大动作对于环保行业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环保和碳中和随时面临强力宏观调控的强力介入。

       这次大限电算是内忧和外患一锅烩,严谨点来讲是主除外患顺手敲打内忧。外患我们上面已经做了分析,这里谈谈内容内忧。

       环保的目标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也定了,调子起的这么高,没有回头路。

       这些天,我们可以密集的看到多个制造业大省、原材料大省,以控碳为名义限电政策,要求工厂产能下降20%,甚至减80%。

       一直以来经济增长和保就业是我们第一目标,这种大范围的疯狂减产能行为,我30多年来第一次看到,连第一目标都不要了。

       这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这个信号的背后,我们要看清一个趋势:

       环保和碳中和正在成为一道红线。以后只有两类企业,一类是碰了红线的企业,一类是没碰红线的企业。

       未来10年,前者随时会面临强力的调控和行政干预,而后者恰恰相反,随时可能享受到环保和碳中和政策所释放的红利。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双控、限电到最后,有没有控BAT的电?有没有停宝钢的炉子?还是把宁德、比亚迪、特斯拉停了?

       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涌向我们。


03环保和碳中和的迷途


       脱离系统思维的痛与快

       当下国内有一个大的共识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搞环保搞碳中和肯定是正确的。

原因也并不复杂,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基于我们自身的良性发展,我们需要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是基于国际环境,欧美早晚要玩碳关税,中国未来的整个经济必须要转型成为低碳经济,从粗放野蛮增长转型为环保高科技为主。

       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而后者加速了我们环保和碳中和的进程。

       但如何转型?

       这个需要周密的考量和准确的部署落实。

       是通过财税政策来调节,还是通过提高环保政策门槛来落实,还是通过行政干预,关停并转。

       目前来看,我们的措施及其取得的效果并不乐观。

       我们搞环保早于碳中和,搞环保所经历的曲折至今未得到彻底的扭转,大干了二三十年,我们得到的是一个极度扭曲的环保产业。

       简单粗暴的措施,短期的确有效,但这种做事的方式,本质上来讲,我们这是在糊弄自己。

       今年的指标完成了,明年,后年,怎么办?

       未来如何转型成高科技为主的经济体?

       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花精力研究和出台具体细则,哪些是要在未来一到两年关停的(低技术高污染高耗能,而且没有能力升级的),哪些是可以环保能耗升级的,哪些是鼓励发展的?

       还有出台差异电价,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不但不给予优惠和补贴,反而还要征收高额电价,或者阶梯电价。

       无论是过去搞得环保,还是现在着急慌忙大推的碳中和,历史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系统工程,各部门要有具体政策协调机制,各自为政是没有出路的。

不能你刚刚招商来,还许诺给优惠,结果掉头另外部门就来拉闸限电,关停并转了。

政策出台,一定要有清晰导向和预期,不能变来变去,折腾来折腾去。


04写在最后


       疫情之下,民生已经很艰难了,经受不了太多折腾和动荡了。

       即使目标再好,理想再伟大,政策落实的时候也不能脱离实际,也要接地气。

       在这个世纪大转型的历史节点中,时代抛给了我们空前的挑战。

       同时,也留下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资料来源:青山产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