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10-63363136

新闻·中心

NEWS
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甘肃以“两山”理念引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清晨,第一缕阳光刺破祁连山的雪峰,洒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巴音村牧民安丰寿的草场上。他轻抚着围栏内新生的羔羊,望向远处郁郁葱葱的山坡:“几年前,这里还有矿坑,草都长不好。现在草深了,水清了,连消失的岩羊都回来了。”安丰寿的笑容里,映照着祁连山生态之变的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血脉、化为行动,将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核心使命,在占全省国土面积42%的黄河流域与86%的北方防沙带上,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书写着“两山”转化的甘肃实践。

战略引领,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

近年来,甘肃多次召开高规格会议,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等,部署开展“七大标志性战役”,构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荒漠化综合防治“三大机制”,以“八个加力推进”汇聚生态文明建设合力。为“两山”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52次深入一线调研督导,各级党委、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苏君说。以“四屏一廊”为骨架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根基,以“两山”转化为创新路径激活绿色发展动能,通过双轮并驱、系统发力,真正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不断将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引向深入。

生态保护,关键在责任落地生根。甘肃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构建起“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部门协同联动”的责任链条。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挥大厅,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污染源排放等数据。通过横向联动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纵向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已然织就。

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为例,甘肃省成立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贯彻落实〈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实施意见》,明确各级各方面工作任务和建设责任,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步入快车道。这种高位推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祁连山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生态修复,重塑秀美山川

祁连山之痛,曾让甘肃警醒。面对中办、国办通报指出的211个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甘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整改。“一点一策,绝不含糊。”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延平,至今记得那场硬仗的艰难。25个违规旅游项目被关停取缔,144宗矿业权彻底退出,42座水电站完成分类整治。在海拔近4000米的肃南县祁丰管护站,记者遇到了正在巡查的生态管护员阿诚。他指着脚下复绿的矿坑说:“以前这里是机器轰鸣,现在只有风声鸟鸣。我们用草方格固土,撒播耐寒草籽,一点一点把‘伤疤’盖起来。”

科技是“千里眼”——覆盖保护区1.987万平方公里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站点,让任何生态扰动都无所遁形。最新的监测报告显示,祁连山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生态保护状况等级稳定在“良”,雪豹、白唇鹿等旗舰物种活动范围扩大。站在通往镜铁山海拔4020米的垭口处,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第三督察局局长杜立新指着一组对比图:“看,2017年和2024年,同一区域,绿色明显加深了。”

武威市民勤县,曾是风沙肆虐的代名词。在青土湖水质监控点,甘肃省武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崔永峰打开他的工作日志,里面记录着:2010年,湖底裸露;2024年,水域面积27.65平方公里,旱区湿地127平方公里。“水回来了,鸟也回来了!”这背后是“8553工程”的艰苦卓绝——治理八大重点风沙口、五个重点治理区,实施五大专项行动,构筑三道生态防线。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他们刚扎好的草方格区域。老郭蹲下身,用力将稻草压进沙里:“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239万亩沙化土地,就是这样一寸一寸‘抢’回来的!”距离古浪百公里外,民勤县380公里的环绿洲锁边林草带宛如绿色长城。

张掖市,五年治理荒漠化土地722.8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98%。“以前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现在树多了,风沙明显小了。”高台县骆驼城镇新建村村民赵栋廷感慨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张掖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念,通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黄河宁,天下平”。在临夏州永靖县黄河三峡岸边,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传输数据。“看,现在稳定在Ⅰ类!”临夏州生态环境局局长杨兴德说。这源于治理河道180.11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530平方公里的硬功夫。

在会宁县,祖厉河曾因苦咸水闻名。如今,站在河畔的“幸福堤”上,会宁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李重阳指着清澈的河水介绍:这是生态治城、分段治河、全域治山、统筹治污、创新治村、产业治田“六治融合”的成效。十年治理,年输沙量锐减72%。柴家门镇何门村,农家乐老板王忠义正忙着招呼游客:“以前谁愿意来这‘苦水河’边?现在水清了,景美了,游客多了,去年我家收入十几万元。”据统计,祖厉河沿岸旅游收入累计已达6.27亿元。

制度创新,长效护航绿水青山

生态保护,需雷霆行动,更需长效制度。甘肃着力构建最严密的法治和制度屏障。《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条例》的颁布,让保护有法可依。在张掖市生态环境局,一张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格外醒目。“我们划定红线面积1.66万公顷,占市域面积43.09%,其中祁连山国家公园和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占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94.8%,最大范围优化了生态安全保护格局。这条红线,就是绝对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张掖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胡郭睿语气坚定。

《甘肃省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实施后,企业环境行为被贴上“红黄绿”标签。“信用不好,贷款都难。”金昌一家曾上“黄榜”的企业负责人坦言压力巨大。严格的环评准入、排污许可、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让生态保护网越织越密。

在具体实施中,甘肃省还建立了严格的生态环境准入制度。对新建项目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此外,还通过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对污染源的监管和管理。

生态无界,保护需携手。甘肃省积极与周边省份建立生态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生态保护挑战。例如,甘青两省签订联合执法协议,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工作。

在兰州市“智慧黄河”平台指挥中心,大屏上闪烁着兰州与临夏交界断面的实时水质数据。“上下游协同,数据共享,问题共商,责任共担。”兰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兰州市与临夏州也签订了生态补偿协议,通过资金补偿、项目支持等方式,共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在内部管理方面,甘肃省同样注重部门间的协同合作。省生态环境厅联合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草等多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生态保护工作。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形成了生态保护合力。省级部门联席会议常态化运行,联合督查、联合执法已成惯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监管成为提升生态监管效能的重要手段。兰州“智慧黄河”平台通过水质预警、溯源管理等功能,实现了对黄河兰州段水质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智慧黄河”平台不仅是兰州的“眼睛”,更是全省智慧监管的缩影。在庆阳市环县,无人机巡查员张德一熟练操控设备飞越沙丘:“以前开车几天跑不完,现在无人机半天搞定,还能精准定位问题点位。”

此外,甘肃省还建立了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全省生态环境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省”,省生态环境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刘俊艳演示着系统:“通过AI分析,能提前预警风险,让监管跑在破坏前面。”

产业转型,绿色动能澎湃

走进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巨大的风机叶片在戈壁上划出优美弧线。“这里装机3424万千瓦,占全省53%。”市能源局武海玲如数家珍,“风光氢储”一体化产业链已然成型。在敦煌,首航节能100MW塔式光热电站的定日镜场宛如“银色向日葵”。“我们24小时连续发电,年减排CO₂35万吨,相当于1万亩森林。”站长冯志祥指着熔盐储热系统说。嘉峪关市酒钢集团的超低排放改造投入巨大,换来的是PM2.5浓度常年全省最低,空气优良天数持续攀升。

陇南市官鹅沟,景区工作人员杨女士说:“以前靠砍树,现在‘卖风景’,收入翻了番,环境更好了!”景区年收入9000万元。金徽矿业,不见尘土飞扬,只见绿树成荫花园式矿区,游客络绎不绝。“地下工厂,地上花园,我们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矿。”负责人自豪地说。

平凉市“生态+”战略结硕果,煤炭清洁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文旅康养齐发力。2024年旅游收入增长31%,绿色建材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平凉市生态环保局局长王怀义说:“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越走越宽。”

甘南州舟曲县博峪镇柯达村,如今是中藏药材种植基地。村民王大主交捧着刚采挖的党参:“加入合作社,种药材,一年能挣五十余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全县“1+6”特色产业年产值16多亿元。

天水市秦安县魏店镇苹果园,果农李岁祥看着红彤彤的苹果:“靠着苹果盖了新房,买了小汽车!”该产业带动全镇农民人均年收入翻了翻。

碳汇经济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甘肃省得到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庆阳市子午岭林场,北川林场护林员张世军巡护的林子成了“碳库”:“这49.7万亩林子,每年能‘吸’掉13万吨CO₂,听说以后还能卖钱!”他说的正是林业碳汇项目,预计40年计入期全市林业碳汇总收益可达40亿元。“庆阳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还通过碳汇交易等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张掖市的突破更大,成功交易35.1万亩林地、400万亩草原碳汇,成为西北“双碳汇”交易第一城。更创新推出“GEP质押+信用担保”等融资模式,为生态资源“明码标价”,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顾华向记者介绍生态价值核算展示平台:2021年GEP为2339.41亿元,2022年为2331.28亿元。“我们要让保护者受益,形成‘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

示范创建,从点到面全域推进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平凉、张掖)、6个“两山”基地(如古浪八步沙林场)的“国字号”招牌,树立了标杆。走进平凉市生态环境局,荣誉墙上的奖牌熠熠生辉。“这是压力,更是动力。”王怀义感慨。

以示范创建激发全域生态活力,21个省级示范区和“两山”基地如繁星点点,覆盖全省。陇南市9县区均启动“两山”基地创建工作。其中康县、成县、徽县、金徽矿业、官鹅沟景区等5个地区已获得省级命名,并正在积极申报全国“两山”基地。陇南金徽矿业“地上花园”式矿山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典型案例库。

站在敦煌戈壁深处,首航光热电站的万面定日镜追光逐日,24小时不间断输出清洁电力。100兆瓦熔盐塔年减排35万吨CO₂,金色光柱照亮了戈壁滩的夜晚。这个亚洲首个24小时发电项目,成为“一带一路”上的绿色明珠。兰州智慧黄河,科技护河新范式为江河治理提供数字化、精准化样板;“镍都”金昌绿色蝶变,在工业增加值占比超60%的重压下,能耗强度下降21.2%,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金昌答卷”令人瞩目;张掖GEP生态有价启新程,率先核算与应用GEP,创新“GEP贷”、碳汇交易,构建价值实现闭环,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蹚出新路;祖厉新生“六治”融合幸福河,为北方缺水型河流治理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印证了“幸福河”不是梦。

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精神化作感召四方的精神火炬。陇原大地,应者云集。一场场规模空前的义务压沙造林活动如火如荼展开。凉州区发起“我在南山有棵树”活动,汇聚社会资金超800万元,累计造林2.3万亩,点点新绿在山坡蔓延;民勤县的“请到民勤种棵树”公益治沙活动,吸引了4.1万余名志愿者投身沙海,用汗水浇灌希望。从三代的坚守誓言,到万千民众的挥锹播绿,这股源自人民、依靠人民的强大合力,正是“绿动陇原”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安丰寿牧场的草更绿了,郭万刚压下的草方格锁住了流沙,李岁祥的果园里飘出欢声笑语……一个个鲜活的剪影,汇聚成甘肃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壮阔图景。甘肃以“系统治理筑基、制度创新护航、产业转型赋能、全民参与聚力”的生态文明建设“甘肃范式”,深刻诠释着即便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只要方向正确、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协同共进。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司进行删除。